及书籍
作者: | 蔡以安、顧伊麗、歐頌茵、歐凱恩 |
出版: | 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
年份: | 2022年7月 |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出版教科書《數碼時代的新聞「識讀」教育》,並推出互動學習手機應用程式「智叻新聞初哥」,於即將展開的新學年向初中學生推廣新聞素養教育。教科書介紹了新聞素養的基本概念,例如新聞價值、從社交媒體辨別虛假資訊、新聞中的明辨思維,以及私隱保護。該教科書透過一系列真實案例及互動練習,把新聞素養培訓的正面影響注入中學教育,並協助師生獲得所需技巧,以瀏覽及掌控在複雜的新聞及數碼化環境中所接觸到的新聞資訊。 項目團隊亦開發了手機學習應用程式「智叻新聞初哥」,以激發學生對學習新聞素養的認知和興趣。該應用程式的內容包括與新聞素養核心概念相關的五條動畫短片,以及小測試和問卷等各種互動活動。應用程式現可在Apple App Store及Google Play Store免費下載。
應用程式下載: Apple App Store 及 Google Play Store
编辑: | 马庆强、岑淑慧、唐美欣、倪昭仪、周骏滔、欧颂茵 |
出版: | 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
年份: | 2017年11月 |
本中心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推行「幼儿全人发展──道德及情绪教育之综合教学模式」计划,旨在培育幼儿的道德及情绪发展,提升幼师应用综合教学模式来实践全人教育理念的能力,借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道德及情绪教育教材套》以「森林幼稚园」为学习背景及11个故事角色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共设计了90个教案,各级均有30个教案,当中包括了20个核心单元及10个自选单元。教材套除了利用故事、角色扮演或不同的集体游戏去让幼儿学习外,当中还包含了18个多媒体故事(分别是:幼班5个、低班6个及高班7个),教师及家长也可以分别利用电脑或行动装置与幼儿一起在课堂或家里阅读,家长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故事后的问答环节,与子女在家进行讨论,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内所学,以加强家校合作。
编辑: | 唐美欣、李咏菱、袁雪莹 |
出版: | 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
年份: | 2015年1月 |
探究式教学法常应用于科学学习领域,由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观察、提问、验证来掌握新知识。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资助,与十一间幼儿园合作,进行《幼师培训计划:校本探究式学与教》。着重配合校本课程,计划尝试将探究式学与教融入语文、第二语言(英语)及早期数学三个学习范畴,并采用5E教学模式(参与、探讨、解释、延展及评估)引导学生有系统地学习。计划成果编成《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书 ——《理论篇》阐述计划理念以及报告所得的教学成效,而《实践篇》则辑录了教师与顾问导师共同设计的教学方案和他们的教学经验,供教育同工作为参考。
Editors: | Li, W. L., Tong, T. M. Y., & Ma, M. M. L. |
Publisher: | Center for Child Developmen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Year: | Nov 2011 |
This collection consisted of ten short stories written by ten young writers who have a great interest in expressing their thoughts through stories. They attended a 2-week 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 “Super Writer 2011” and wrote their stories in a very short period with impressive quality. This collection is definitely a fiction-reading attraction for storybook lovers; each story is truly touching. Readers will discover and be surprised by the writers’ passion in conveying their message which goes beyond time and culture. When reading the prefaces and reflections, readers can see the twists and turns in their thinking and writing process.
编辑: | 唐美欣、岑淑慧 |
出版: | 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
年份: | 2010年2月 |
创造力不仅是一种认知能力,而且具教育及文化价值,也是生活的态度和风格,需要开放、包容、接纳及多元的环境来孕育。在优质教育基金的资助下,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连同两间小学及两间中学合作试行《创意语文教学:孕育模式的多元计划》——把创造力培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并将经验及教案编成《创意语文教学:孕育模式的多元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书。书中介绍了创意语文教学的理念、内容、活动花絮和教学成效;同时列举了中文及英文科的教案范例,为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老师的创意教学方法提供更多有效的左证与教材。
编着: | 明日艺术教育机构 及 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
出版: | 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
年份: | 2007年7月 |
戏剧在校园那里出现?其实戏剧除了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在正规课程中出现外,亦可以戏剧教学法的外衣在其他的主要学习领域中发挥其功能,例如:中文、英文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等,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增强学习动机。从1998年至2004年期间,优质教育基金共资助57个有关在中学、小学及学前教育中推行戏剧的计划,并委托明日艺术教育机构及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进行「戏剧教育计划成效研究及推广」,并印制《戏剧教育计划资料册》,内容除了包括戏剧教育计划概览、成效研究报告外,亦将各计划中可行及有趣的戏剧教学活动编写成「戏剧与教育实用参考指引」,以方便教师在编写戏剧教学活动及各科教案时提供有效参考数据。
编辑: | 岑淑慧、唐美欣 |
出版: | 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
年份: | 2006年10月 |
甚么是创意教育?它是课程发展的结果还是重要元素呢?它本身可以成为一个课程吗?教师在运用创意教学时该如何设计教案呢?会遇到甚么困难呢?在优质教育基金的资助下,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连同7所本港小学合作试行创意教学,并将经验及教案编成《小学创意教育递进发展模式计划:理论与实践》一书,书中介绍了试行创意教育模式的理念、内容、活动花絮及教学成效;同时,列举了中文科、英文科、数学科、常识科、视觉艺术科及创意解难的教案范例,是一本实用的创意教学参考书。
编着: | 许娜娜、吴恩泽、刘诚 |
出版: | 泛太平洋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
年份: | 2005年 |
何谓「创意」、「创造力」?「创意」及「创造力」是怎么形成及得以发展?
这些都是现今东西方所感趣的课题。在现今的学术及?育界中,西方正主导着有关「创意」的诠释及研究。然而,华人地区因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影响,对创意?育的领悟、需要及实践均有别于欧美国家。为此,本书特别收录了中、港、台、新四地华人学者及?育工作者的创意?育理论及实践经验,期望促进华人地区的学术及?育交流,最终发展出适切的创意?育方针及模式,让我们的下一代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并能在欢愉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Editors: | Lau, S., Hui, A.N.N., & Ng, G.Y.C. |
Publisher: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Singapore |
Year: | 2004 |
What actually is creativity? And what contributes to i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se and other questions have fascinated researchers, educators, parents and laypeople alike, and equally so in the East and West. This interesting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s an attempt at exploring and answering the above questions from bo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Readers may find some answers stimulating, and others bewildering. This is in fact the reality and fascination of creativit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t is hoped that readers will share the joy of reading such a road map.
编辑: | 梁咏而、吴恩泽 |
出版: | 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
年份: | 2003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1月(第二版) |
资优教育日渐成为社会人士关注的教育项目之一。究竟何为资优教育?它与传统教育有甚么分别?为甚么政府要额外拨款资助其发展?《小学资优教育发展模式计划:理论与实践》尝试引领读者综观香港资优教育的发展,并以优质教育发展基金拨款资助、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小学资优教育模式计划」作例,探讨资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式。书中除了包括该项计划的理念、内容、活动花絮,亦列举了一系列的老师教案以供参考,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读物。
Editors: | Lau, Sing |
Publisher: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Year: | 1996 |
This volume is a collection of current research by noted scholars on Chinese child develop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by understanding how Chinese children develop we can get to know China and its people better. Chinese social science has been through decades of stagnation, and the research reported in this volume therefore represents a rare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at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hildren.
(如需过往文章, 请发电邮 给我们)
题目 | 作者 | 刊登期数 | 出版日期 |
---|---|---|---|
答案背后的思维观察 | 吴敏而、黄洁贞 | 22 (1) 号 | 2014年6月 |
「黎老师早晨!」幼儿主动向师长说早晨之数据分析和建议 | 黎家豪 | 22 (1) 号 | 2014年6月 |
方包是个正方形吗? | 洪进华 | 21 (1) 号 | 2013年5月 |
不一样的童年 | 霍文藯 | 21 (1) 号 | 2013年5月 |
及早展开子女的双语学习:近期研究的启示 | 苏启祯 | 20 (2) 号 | 2012年11月 |
亲子之间的聆听与倾诉 | 岑淑慧 | 20 (1) 号 | 2012年5月 |
家庭环境与学童创造力的发展 | 陈丽君 | 20 (1) 号 | 2012年5月 |
采用写作过程教学法教小学生写作 | 温梁咏裳 | 19 (1) 号 | 2011年4月 |
香港需要更好的科学与科技教育 | 梁万里 | 19 (1) 号 | 2011年4月 |
创意专长:它的本质与含意 | 何乐恒 | 18 (2) 号 | 2010年11月 |
了解孩子的情绪需要和特质 | 岑淑慧 | 18 (2) 号 | 2010年11月 |
打击校园毒品 | 林少玉 | 18 (1) 号 | 2010年4月 |
浅谈创意教学-如何带学生走出课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 陈家荣 | 18 (1) 号 | 2010年4月 |
甚么要改变?甚么要包容?资优儿童的情意特点和需要 | 黎可欣 | 17 (2) 号 | 2009年11月 |
数学课堂的协作学习:心理进程 | 骆卓文 | 17 (2) 号 | 2009年11月 |
个案研习:幼儿绘画的观察和分析 | 廖佩莉 | 17 (1) 号 | 2009年4月 |
没有围墙的全纳教室 | 何嘉华 | 17 (1) 号 | 2009年4月 |
航天员、社团成员与成绩优异生:南加州的台藉青少年新移民与社团成员身份* | 毕祈浩 | 16 (2) 号 | 2008年12月 |
四川儿童的希望 | 智乐儿童游乐协会 | 16 (2) 号 | 2008年12月 |
从网上艺人照片风波看Web 2.0时代的家庭传媒教育 | 李月莲 | 16 (1) 号 | 2008年5月 |
「为什么要返学、上课?」 | 刘诚 | 16 (1) 号 | 2008年5月 |
你的「真实」自我观是否与「理想」自我观相符? | 张瑞霞 | 15 (2) 号 | 2007年11月 |
退下, 是为着向前 | 邱宛华 | 15 (2) 号 | 2007年11月 |
答案背后的思维观察 | 吴敏而、黄洁贞 | 15 (1) 号 | 2007年4月 |
地球教室 | 黄植禧 | 15 (1) 号 | 2007年4月 |
从知识学习到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香港教育改革与历史教育的发展 | 张慧真 | 14 (2) 号 | 2006年11月 |
创意思维的培养:探讨「自由」游戏的价值 | 关卓伦 | 14 (2) 号 | 2006年11月 |
以「儿童为本」的游戏启发儿童创意 | 郭燕玲 | 14 (1) 号 | 2006年6月 |
一个坏学生,原来...... | 吕宇俊 | 14 (1) 号 | 2006年6月 |
儿童故事中的「诚信」之美 | 黄洁贞 | 13 (2) 号 | 2005年10月 |
数学开放题教学 | 洪进华 | 13 (2) 号 | 2005年10月 |
从文学教育看想象与说谎 | 黄洁贞 | 13 (1) 号 | 2005年5月 |
香港儿童对拥有物质的观感 | 陈家华 | 13 (1) 号 | 2005年5月 |
胖小孩 | 李文昌 | 12 (2) 号 | 2004年11月 |
BU新体验 | 王咏诗 | 12 (2) 号 | 2004年11月 |
打破课余时间空间限制 | 智乐儿童游乐协会 | 12 (1) 号 | 2004年6月 |
游戏与创意 | 郭燕玲 | 12 (1) 号 | 2004年6月 |
数学能力性别差异 | 邓国俊 | 11 (2) 号 | 2003年10月 |
可视化学习:哈佛大学研究员对香港实行瑞吉欧(Reggio Emilia)学前教育的看法 | 马得彬 | 11 (2) 号 | 2003年10月 |
儿童、电视与家庭传媒教育 | 李月莲 | 11 (1) 号 | 2003年4月 |
改变从心开始 | 罗灵芝 | 11 (1) 号 | 2003年4月 |
家庭环境与学童创造力的发展 | 陈丽君 | 10 (2) 号 | 2002年10月 |
孩子在哪里? | 何嘉华 | 10 (2) 号 | 2002年10月 |
性格结构的文化差异:澳籍与香港青年之比较 | 何翠玉 | 9 (2) & 10 (1) 号 | 2002年2月 |
让孩子都爱阅读-一个妈妈的经验分享 | 罗灵芝 | 9 (2) & 10 (1) 号 | 2002年2月 |
本是同根生:我的新来港同学 | 谭肖云 | 9 (1) 号 | 2001年6月 |
感觉寻求、创造力及资优教育 | 张雨青 | 9 (1) 号 | 2001年6月 |
儿童文学的精品和劣品 | 黄洁贞 | Vol 8 (2) | 2000年10月 |
培育资优子女:情感教育 | 王添强 | 8 (2) 号 | 2000年10月 |
学校惩罚学生的效用:公正的重要性 | 范美戴、梁觉 | 8 (1) 号 | 2000年1月 |
中小学普通话科的口语词教学 | 王培光 | 8 (1) 号 | 2000年1月 |
指导小学生写作 | 温梁咏裳 | 7 (2) 号 | 1999年6月 |
「教而不育」的教育 | 刘诚 | 7 (2) 号 | 1999年6月 |
幽默对儿童的意义 | 戚碧玉 | 7 (1) 号 | 1998年10月 |
与孩子分享幽默的读物 | 温梁咏裳 | 7 (1) 号 | 1998年10月 |
情绪表达与儿童美术创作 | 林少峯 | 6 (1) & (2) 号 | 1998年1月 |
结束儿童的梦魇:探讨香港的儿童性虐待问题 | 雷张慎佳 | 5 (2) 号 | 1997年1月 |
漫谈中文学习 | 陈保琼 | 5 (1) 号 | 1996年7月 |
中国关于儿童发展的近期研究 | 陈会昌 | 5 (1) 号 | 1996年7月 |
以文学教育促进资优学生的认知及情感发展 | 薛思琪 | 4 (2) 号 | 1996年1月 |
再提「神童」「神算」 | 成子娟 | 4 (2) 号 | 1996年1月 |
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 | 鲍爱华 | 4 (1) 号 | 1995年7月 |
乘风航三十小时–积极面对或消极逃避 | 郭丽娟 | 4 (1) 号 | 1995年7月 |
幼儿的相倚行为 | 杨碧桦 | 3 (2) 号 | 1995年1月 |
从罗娜身上,我们学会了...... | 安达逊 | 3 (2) 号 | 1995年1月 |
资优儿童课程在香港:理论与实践 | 许娜娜 | 3 (1) 号 | 1994年6月 |
绿色小学:另类教育的尝试 | 周兆祥 | 3 (1) 号 | 1994年6月 |
绩差学生 | 麦歌 | 2 (2) 号 | 1993年12月 |
儿童数学智能的早期开发 | 成子娟 | 2 (2) 号 | 1993年12月 |
明日之音:儿童的音乐发展 | 施熙柏 | 2 (1) 号 | 1993年6月 |
我们能为富创造力及资优的儿童做些甚么? | 刘诚 | 2 (1) 号 | 1993年6月 |
创造性思维 | 费浩森 | 1 (2) 号 | 1992年12月 |
传统中国社会对女童读书识的看法 | 何刘咏聪 | 1 (1) 号 | 1992年6月 |
由绘画看儿童表达力的发展 | 范德仕 | 1 (2) 号 | 1992年12月 |